一、总体概况
青海民族大学于2002获批青海省第一个药学本科专业办学资格,2006年获得“药物分析学”硕士学位授权,2006年获批“药物制剂”本科专业,2007年药学专业获批国家“一类特色专业”建设点,2011年获批“药学”一级学科硕士点,2012年增设自主设置二级学科“藏药学”硕士点,2012年药学学科获批青海省重点学科,2013年由青海民族大学药学院牵头组建的“藏药传承与可持续发展协同创新中心”获批青海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2014年药学学科获批国家民委重点建设学科,同年与天津大学联合招收“藏药传承与发展创新”方向博士研究生,2019年获批“藏药学”本科专业,2020年药学专业获批药学青海省一流专业,2020 年药学院组建的“藏药药效物质及开发”利用团队入选青海省高端创新千人计划培养团队。目前,本学科有药物化学、药理学、药剂学、药物分析学、生药学和藏药学等研究方向。具有青藏高原藏药资源保护与开发重点实验室(2020年获批,国家民委)、青海省现代藏药创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18年获批,青海省科技厅)、青海省青藏高原植物化学重点实验室(2007年获批,青海省科技厅)、青海省药物分析学重点实验室(2007年获批,青海省教育厅)等科研平台。
2020年,招收硕士研究生15人,毕业硕士研究生9人,全部授予学位;在读研究生有41名,其中硕士研究生39名。2020年本学位点研究生一次性就业率100%。本学位点现有研究生导师12人,其中博导1人,硕导11人。导师队伍中,省部级人才9人,占导师人数的75%;具有博士学位者8人,硕士学位者1人,学士学位3人。
二、研究生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在校党委、院党总支的坚强、正确领导下,全体研究生党员团结一致, 思想进步,政治立场坚定,坚持原则到位,学习成绩优秀,生活作风正派,工作务实,步调一致。以建设学习型党组织为目标,主要采取专题讲座、相互讨论、利用网络媒体自学等形式,提高学习效果,提升工作能力,推动研究生党员思想政治建设工作。
1. 严格制度,加强管理。坚持三会课制度,定期召开支部党员大会、支部委员会、党小组会,按时上好党课,健全党的组织生活,严格研究生党员管理,加强研究生党员教育的重要制度。
2. 加强对研究生党员以及群众的教育。党员紧密联系群众,及时了解群众思想动态,随时准备为群众提供帮助。党员通过结对帮扶,面对面的交流解决学生实际生活问题,向上级党组织反映群众意见,支部党员讨论未入党学生的思想觉悟,入党积极分子的确立,向普通同学调查重点培养对象的现实表现等等系列方法联系群众。
3. 持续做好日常教育。为加强研究生党员的政治理论水平,提升学习能力,组织研究生党员学习微信公众平台上推送的学习文章。2020年,平台共更新47次,推文138篇。学生党支部组织研究生进行理论学习50次,上半年学习38次,下半年学习12次。开展党课8次,主题党日活动9次,组织生活会1次,党员大会12次,支委会14次。
三、研究生培养相关制度及执行情况
全部培养方向均制定有培养方案,教学环节衔接紧密。全部博、硕士研究生课程均制定有教学大纲、教案、教学课件。必修课考试全部采用闭卷形式。严格执行中期考核制度。开题报告、毕业答辩全部聘请省内知名专家严格把关,学位论文写作规范,保证了研究生培养质量。严格按照学校研究生导师选拔条件选拔导师,2020年1名副教授被选拔为硕士研究生导师。
全体研究生参与导师主持的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对研究生的培养严格、规范,注重研究生科研态度、科研规范的培养。研究生培养质量较高,应届博、硕士研究生论文全部参与盲审,盲审及答辩一次性通过率100%。部分研究生与导师参加了实验动物从业人员培训。
本学位点建立了完善的研究生奖助学金体系。研究生导师也会按月发放一定的科研补助,保证每位研究生按时完成学业。2020年,获各类奖学金25人,其中国家奖学金6人,一等奖学金13人,三等奖学金2人。
四、研究生教育改革情况
1.本学位的一直在研究生导师中强化立德树人职责,推进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多年来注重对全体研究生、研究生导师、新入职教师和青年科技工作者进行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教育,并为研究生配备了辅导员,负责开展研究生党建与思政工作。
2. 学科在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模式和科学研究等方面取得了新的进展。教师根据研究方向分为六个团队,每个团队至少由1个正教授、1个副教授和若干中级职称组成;研究生归团队共同培养、某一导师负责制,全方位提升学生的科研品质和能力。
3. 科教融合,学科给予资金支持,鼓励符合条件且科研能力强的教师开设专业选修课同时配套相应的实验课,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夯实所学理论知识并增强动手能力;通过课程学习使研究生系统掌握本学科相关专业的理论知识和前沿技术。全方位提升了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有效提高了研究生的社会竞争力,毕业生得到了用人单位的高度认可,就业率达到100%。
4. 全体研究生参与导师主持的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对研究生的培养严格、规范,注重研究生科研态度、科研规范的培养。研究生培养质量较高,应届博、硕士研究生论文全部参与盲审,盲审及答辩一次性通过率100%。部分研究生与导师参加了实验动物从业人员培训。
5. 本学科注重研究生的论文质量,要求研究生开题时提交文献综述,通过撰写文献综述,学生充分了解本学科相关领域的最新的学术动态,具有一定的综合分析能力和阅读外文文献的能力,为完成高质量的论文打下良好基础。要求研究生论文选题与导师科研课题密切结合,尽可能在现有条件下体现前沿性、先进性、科学性和现实性;导师对研究生的论文内容和质量把关。学科严格按照学校的要求规范学位论文、统一论文格式,写作规范,图表及公式等的正确表述。每届研究生论文全部参加盲审。多年来盲审评阅和答辩都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6. 强化学风教育,积极推进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在学生中广泛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宣传教育,以科研育人为抓手,做到科研与育人相结合、相统一、相促进,给学生树立正确导向,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学生实事求是、认真求实的严谨的科学精神和科学道德,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学术不端“零容忍”。 自本学位点招生以来,没有发现学术不端行为。
7. 重视研究生的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利用新媒体搭建互动学习平台,不断创新学习载体,拓宽学习途径,将“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与研究生党员科研、学习和生活有机结合,引导研究生党员立足自身实际,保证学习质量和效果。每年举办爱国主义教育活动,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
2020年,新增硕导1人。导师队伍中,省部级人才9人,占导师人数的75%。以导师为主组建的“青海省藏药物质基础及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创新团队”入选青海省高端创新千人计划培养创新创业团队。为弥补学科带头人的不足,以 “青海省高端创新人才千人计划”等形式柔性引进部分学科带头人1人。
2020年度药学院研究生及导师共发表科研论文49篇,参编专著4部,获授权发明专利2件,实用新型专利2件。在研国家及省部级课题共计28项,总经费1100万元。
五、教育质量评估与分析
本学位点持续强化研究生导师强化立德树人职责,注重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模式和科学研究,研究生归团队共同培养、某一导师负责制,注重党建思政和学术道德相融合,强化学风教育,全方位提升学生的科研素质和能力,不断提升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提高了研究生的社会竞争力,毕业生得到了用人单位的高度认可。本学位点于 2018年通过了全国药学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专项评估。学位点建立了完善的研究生开题报告、中期考核、研究生学位论文双盲评审、集中答辩、学术分委会审核等质量监查体系,2020年论文抽检合格率 100%。在发展建设的同时,本学位点也面临一些问题,例如:二级学科发展不平衡,药剂学、药理学方向导师和学生数量较少;随着研究生招生数量的增加,学生科研场地、平台硬件建设和仪器设备需要进一步提高。此外,校企合作需进一步开展,缺少多样化研究生教学实践基地。
六、改进措施
进一步强化制度的执行,加强学生开题报告和中间检查等环节,进一步提高硕士论文的创新性,增加研究生发表SCI论文的数量;修订培养方案,增设部分全英文授课课程;根据教学工作的实际需要,编写出版部分高质量的研究生教材;针对个别研究生存在学习积极性不够,工作不够努力等情况,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在研究生培养方面可进一步加强与国内外的交流合作;将研究生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纳入到培养要求中,规定在读期间研究生必须参加至少1次国内外会议。同时,加强与国内外相关单位在研究生培养方面的合作,开展联合培养;积极组织研究生开展健康向上的文体活动。